2)第120章 风云_948_万岁约阿希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营奥斯曼士兵在港口以南的近岸区域抵挡意军登陆。尽管法提赫的亲信部队装备了毛瑟式步枪,战斗精神也很顽强,但意大利人以炮舰抵近支援,使土耳其部队蒙受惨重伤亡,而且登陆的意大利部队装备有马克沁机枪,人数也迅速增加到了千余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法提赫的部队放弃临时战线向后撤退。远处观战的夏树一行知道这场战斗的形势已经无从逆转,遂果断撤离,途中又获悉运载鱼雷艇转移的列车因铁线遭到破坏而受损,不免怅然感慨:历史一再证明,光靠几件先进武器不足以挽救一个国家的命运,伊奥利亚海战好比一针强心剂,虽让奥斯曼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却不能医治这个国家已经腐朽的根基。

  对于意大利舰队触底反弹的表现,夏树和他的伙伴们亦有客观冷静的评价。对德皇威廉二世及其军政重臣们而言,德国与意大利缔结同盟不是因为看重它的军事实力,而是藉此分担奥匈帝国的军事压力,使之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全力对付俄国,进而减少德国的东线压力,使德国能够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投入西线,但这连锁效应的源头却拴在了素无决心的意大利人身上,其摇摆不定的墙头草立场注定成为隐患——在呈给德皇的观察报告中,夏树着重申明此题,提醒威廉二世切勿在意大利人身上押注。

  倾海军之力拔除了普雷韦扎这个钉,意大利人又找回了趾高气昂的信心,他们继续向北非增兵,参战部队很快超过万人,并投入数十架飞机飞艇进行侦察、发动宣传战及实施空中轰炸。不久,意大利海军集中舰队主力开赴达达尼尔海峡和贝鲁特的土军防御工事,并在罗得岛、科斯岛和多德卡尼斯群岛进行了登陆。仅以两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充门面的奥斯曼海军未敢迎战,而是以鱼雷艇部队出战。在伊奥利亚海吃足了苦头,意大利海军不敢怠慢,不论昼夜皆摆出严密的防御阵列,而且一到夜晚就远远驶离奥斯曼海岸,使得奥斯曼海军的高速鱼雷艇群难觅战机。

  久未打开局面,奥斯曼海军遂令两艘德制潜艇出击。.按照双方签署的租借协定,潜艇上%的人员为德国海军现役官兵,仅有少量奥斯曼海军官兵获准登艇观摩习,驶出达达尼尔海峡之后,两艘潜艇即遵德国海军之意志行事。它们结伴而行,先是在罗得岛海域击沉意大利巡洋舰“伊特鲁里亚”号,接着又秘密驶往多德卡尼斯群岛海域,击沉了两艘意军运输船。对于这些战果,德军潜艇官兵仅以密电通报本国海军,对奥斯曼方面则未予报告。于是,意大利和奥斯曼方面“顺理成章”地将“伊特鲁里亚”号的沉没归结于“触雷”,两艘意军运输船的沉没则未对外公布。

  海军无

  请收藏:https://m.hb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