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20章 风云_948_万岁约阿希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力抵御强敌,部署在北非的陆军部队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连吃败仗,月,奥斯曼帝国发生内部政变,亲英的自由和睦党人趁机推翻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政权,并派出外交官员游遍欧洲,力争列强国家的支持调解,但蓄谋已久的意大利人早已做好了应对,欧洲国家当中仅有德国和奥匈帝国支持土耳其人。雪上加霜的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这些巴尔干国家联合起来,准备趁着意土交战的机会把奥斯曼帝国势力逐出巴尔干半岛。入冬之后,在俄国的支持下,小国门的内哥罗要求奥斯曼帝国对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实施自治,遭到拒绝。门的内哥罗遂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十天之内,保、塞、希相继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奥斯曼帝**队撤出巴尔干,给予各民族以自治权,土耳其人予以拒绝,保、塞、希遂对士宣战,巴尔干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兵力约为四十万人,火炮一千六多门;巴尔干同盟兵力近七十五万人,火炮一千五多门。单就国力和军力而言,奥斯曼帝国瘦死骆驼比马大,将领们普遍对巴尔干国家心存蔑视,因而未对这些国家的军事调动做出提前应对。战争打响后,保军抢先向色雷斯发动进攻,然后进军土耳其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塞、希、门**队分别向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伊庇鲁斯地区发动进攻;希腊舰队则控制爱琴海航道,阻止土军从海进行增援,从而对土军形成了战略包围之势。

  一边是意大利窥视多年的偏远行省,一边是巴尔干国家志在必得的欧洲领土,两相权衡,奥斯曼帝国高层很快做出了抉择。在当地军民奋起抵抗、意军得势不得胜的情况下,奥斯曼政府向意大利求和——双方在瑞士洛桑附近的乌希举行和谈。土耳其人急于将主要精力转回巴尔干战事,除巨额战争赔款无力负担而予以拒绝外,他们悉数接受了意大利人割取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罗得岛、多德卡尼斯群岛的要求,双方随即签订了停战合约。

  以饮鸩止渴的方式暂时消除了意大利方面的威胁,奥斯曼帝国欲在巴尔干国家身上找回颜面,然而除了少数接受德国教官编训且装备齐整的精锐部队,奥斯曼军队普遍存在武器落后、训练散乱、士气低落等问题,巴尔干同盟的军队则士气高涨、求战心切。在巴尔干东部战线,保加利亚军队开战一个月即先后在柯克基利萨和吕莱布尔加兹等地击溃土军,开始围攻阿德里安堡,并控制了奥斯曼都君士坦丁堡以西的大片地区;在巴尔干西部战线,希腊军队迅速攻占伊庇鲁斯,随后在马其顿南部挫败土军的进攻,进而夺取了马其顿府萨洛尼卡,

  请收藏:https://m.hb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