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四章 十分之一的碳纤维_超级能源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出于何种念头,苏城都放下了哈萨克斯坦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上*海的大华总部。

  大华实验室仍然设在大华总部内。

  它是唯一一个还在与集团总部共用驻地的下属分公司。这一方面是因为实验室搬迁不易,另外也是因为大华实验室的重要xing。

  经过6年多的积累,以及苏城接近疯狂的挖角和招聘,现在的大华实验室有3000多名研究员。即使还不能和国际上的石油大鳄们相媲美,在国内的duli单位中,也属于蝎子拉翔,独一份了。每年的专利数量比三桶油的研究院加起来还多10倍都不止。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正常的研究院,专利数量都只多不少,但在中国,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优渥的员工待遇,还是引来了不能置信的目光和绝大的吸引力。

  可以说,苏城不光是借用了后世所了解的经验和理念在做大华实验室,他还将自己的梦想投注其中。

  当年,他从大学毕业的时候,又何尝不想得到一份好似微软或goog一样的工作。但在那个年代里,普通大学毕业的他,最多也只是梦想一下罢了。

  以中国的研究条件,又有几个年轻人能安心舒适的做研究。

  在有了资本以后,苏城始终做的一件事,就是对大华实验室的改造。

  采购委员会、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等机构,是从制度上改变中国的研究机制,至少在大华内部,将学术**的因子扼杀……

  大华实验室的实验经费和员工待遇则是从个人的角度,解决研究员的后顾之忧。尽管在名义薪酬上,大华实业不敢说与欧美国家的研究员相同,但中国的生活成本多低。

  为了用更少的钱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华实验内部甚至建立了一个duli的分公司,在duli核算的同时,解决大华研究员从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后顾之忧。而该公司,更是大华实业管理最严格的分公司,虽然未曾明说,但招聘和培养的,就是仆人和管家。

  优美的办公环境,公平的考核制度,不错的待遇和极佳的生活待遇,再加上海外公关公司,就是大华实业吸引海内外研究员的绝招,在微软刚刚崛起的年代里,硅谷的奢侈办公尚未形成风cháo,大华实业说是领先世界也不为过。

  而且,在公务员年薪2000余元的年代里,平均月薪超过5000元,高薪过万且有红利的工作,对穷的叮当响的中国研究员的诱惑力可想而知。

  如果说,2000年的中国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的初级问题,那1993年的大华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初级问题,苏城并不觉得惊讶。

  尽管心情仍然是患得患失的。

  奔驰车一路风驰电掣,直驶入了大华实验室楼下。

  黎涣祥笑容满面的等在下面。

  这

  请收藏:https://m.hb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