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六十五章 功名利禄动人心_朕就是亡国之君朱祁钰朱祁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贤想解释下当初的陈年老账,毕竟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这么久,陛下还记得,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

  李贤本来是打算死的,他都传檄州府骂皇帝了,无论怎么看都活不了,他还把玉娘母子安置妥当。

  陛下当初宽宥了他,而且还对他的能力颇为肯定。

  朱祁钰没给他解释机会,而是说起了南衙事。

  在济南府的时候,朱祁钰没有和大明湖畔的美貌女子说话,而是和裴纶交流了很久。

  裴纶在地方多年,浮浮沉沉,对在地方做官的难处知之甚详。

  “南衙也有挟百姓以令州府之事?”朱祁钰并不打算追究李贤当初被逼无奈的檄文,他要是追究,当初就追究了。

  李贤为大明解除南衙僭朝这个巨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何利用李贤的才能,让大明再次伟大,才是关键。

  李贤颇为郑重的说道:“有。”

  “仁和县是特殊状况,还是普遍现象?”朱祁钰再问。

  李贤俯首说道:“普遍现象。”

  “嗯。”朱祁钰看着窗外,不再说话。

  挟百姓以令州府事,是一种乡贤、宗族、缙绅和朝廷地方讨价还价的潜规则。

  以夏时正为例。

  夏时正在仁和县包揽了九成以上的正赋和商税,并非承包,而是一种僭越,大明并没有正赋的包税制。

  明律定:凡收夏税,于五月十五日开仓,七月终齐足。秋粮,十月初一日开仓,十二月终齐足。地方留存四成,其余起运入京,二月前入库。

  每到夏秋两税的时候,仁和县县衙下乡收藁税,都是一粒米都收不到,衙门收不到,夏时正可以。

  夏时正要求仁和县蠲免。

  仁和县夏秋两正赋应纳十四万石,但是夏时正要求仁和县衙蠲免四成,也就是蠲免五万六千石,只交八万四千石。

  仁和县县衙要是不答应,就自己去收税吧!

  看乡民们是好好纳粮,还是武装抗税!

  事实上,绝大多数乡民,都会选择抗税,弄的一地鸡毛,最后县衙还要担负官逼民反的风险。

  仁和县衙答应了夏时正的要求之后,夏时正会准时将两税交给仁和县衙。

  夏时正这一轮下来,是给乡民们谋取福报吗?

  夏时正在乡野收夏秋两税,蠲免两成。

  仁和夏氏,在乡民手中取得了十二万左右的夏秋两税,交给县衙八万四千石,自己可以留下三万石左右的收益。

  仁和县衙只能报灾逋,请朝廷蠲免,朝廷不肯蠲免,那就拖欠,这就产生了欠税。

  这种缙绅和衙门共同欠税,朝廷追欠,最后朝廷免除欠税的把戏,从南宋初年,一直拖到了金圣叹哭庙案的爆发。

  顺治十八年,金圣叹的家乡苏州吴县,新任的县令不懂规矩,不肯答应当地乡绅们蠲免,还要强行追欠五年的欠税,金圣叹哭庙案就此爆发。

  事实上,鞑清三百年,也没能

  请收藏:https://m.hb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