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4、写经堂_不惑四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拎着前去拜访。

  当邱袁一打开房门的时候,小威就惊叹了,整个客厅,都是实木的书柜,里面满满的都是书籍,不仅书柜里是书,房间里到处都是书。

  小威一直自诩书多,没想到跟邱袁的海量书籍一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邱袁的家,名“写经堂”,根本不见俗气,和烟火气,里面除了书以外,到处还摆放着各种收藏品,以及成卷的纸张,墙上还挂着各种书法作品。

  太文化气息了。

  小威被震撼,一时都不知道手脚该放在哪里好了。

  邱袁请小威到了书房,书房里正悠扬飘荡低沉的唱经声。

  “喝点茶吧?想喝哪种茶?”

  “我随意的。”

  “那就白茶好了,刚好新得一些陈年白牡丹。你喝过白茶么?”

  “没有。很少喝茶。”小威老实作答。

  “白茶很好的,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邱袁一边说一边点燃了一支香:“你等下,我去净手。”

  太讲究了。

  上次喝茶,是在宋庄琳的家里,琳喝茶很随意,就如同每天平常人喝白开水一样。

  而邱袁,喝茶,还要焚香、净手,真是区别啊。一个人间烟火十足,一个脱离凡尘世俗。

  邱袁去净手的时候,小威盯着眼前的香架出神,整个书房看似乱,却乱中有序,桌案上的那些摆件,各个精致,有讲究,有来历。

  小威欣赏着邱袁的素手泡茶的茶艺功夫,叹息,茶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茶入口,果然非同寻常,任凭小威不会品茶,也倍感与众不同,这就难怪为何有人一定要遍寻好茶了,因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喝茶的用具,也都皆非凡品,各个都有来历,小威觉得自己又上了一堂现场的工艺美术课。

  聊完了闲话,邱袁开始介绍他的那些宝贝。

  《笔经》有云:

  “以麻纸裹柱根,欲其体实,得水不胀。”

  现代的毛笔都是宋代以后的传承,大多用线或胶,捆住笔毛塞入笔管中。而唐代的毛笔,则是用纸或丝绢一层毛一层绢的缠裹。这就是古代毛笔与现代毛笔做法工艺上的最大的区别,而笔的不同,对书写的效果是有直接影响的。

  唐代的这种纸编笔,造价不仅高,而且一只笔仅能写五十到一百张纸的字,便不能再用了。

  而笔毛也多有讲究,兔毛用于抄写经文,鹿毛用于乌丝栏界格,狸毛用于题写经文名字。一切皆有规有矩,有章可循。

  邱袁拿出几支,摆在桌面上给小威看,告诉小威,他这几支笔,都是仿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朝毛笔所制,市面上是很难买到的,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研制的。

  包括所用的各种纸,也都不是普通世面上的宣纸,而是他们遍访国内一些尚存古法造纸的偏远地区,以及造访日本一些老手工艺造纸人,又参考史料记载,以及收藏的唐代经文残片,研制出来的仿唐纸。

  现在市面上的纸,多是将草打碎成草浆,而后制成的草纸,或是是用木浆,或树皮。

  而邱袁所用的纸,是仿晋朝和唐朝的纸,是用坚韧的树皮和麻纤维为主材做出来的。敦煌出土的纸,还有用皮和麻为原料制作而成的。

  古人的纸张也是分类的,书写用的纸在做出来以后,为了让纸张更光滑,使书写更流畅,还要对纸张进行染色、上胶、上蜡、添粉等再加工。

  唐代的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的楮皮纸。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宣纸,则主要是泾县小岭地区的造纸工艺,是由青檀皮加沙田稻草制成。虽然同样叫做宣纸,但是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小威一张张看了看,又摸了摸,不论从视觉上,还是手感上,的确都有很大的不同。

  请收藏:https://m.hb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