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16章_如果这是宋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让全临安的百姓们都看到了,他们震惊于皇帝的孝道,集体认为这一届皇帝的孝顺前古未有。

  太上皇赵眘既心疼又感动,本想多留儿子住几天,不要在风雪严寒中当天返回大内,以免病情反复。赵惇却表示得回去,他会每隔七天就来一次,与父亲相见之日很多。

  赵眘无奈,只好叮嘱病好以前,不必再依例过宫问安了。

  谁都知道,这是人之常情,父亲心疼儿子的一句随口话。会当真吗?会,至少在儿子病好之前;不会吗,这怎么的也不会是父子长年不见的凭据吧!

  事情偏偏直转而下,从这次感动天地感动人民的风雪探爹行之后,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赵眘在重华宫里望眼欲穿,没见过儿子一面。

  其间包括了他的生日那天,他的孝顺儿子都没来向他祝寿。

  这是自有宋以来从所未有的丑闻,让南宋国内的每一个人都不齿赵惇的忤逆。孝,乃汉民族的精神内核最重要的一个节点,无论谁与之相背,都会被人所唾弃,哪怕他是皇帝。

  皇帝呢,却振振有辞。

  这一年里每次应该过宫探望的日子到了,他都会抬出太上皇说的那句话,他的病没好,不能、也不敢违背父命擅自探望……这样的借口反复使用,在半年左右终于过期,臣民们都不信了,心理也从最初时的感动变成了厌恶。

  皇帝不在乎,他始终缩在皇宫的深处不露面,面对质疑和鄙视,他的应对之道是把理由升级。那句话有效期既然过了,就扔掉好了,下半年他每次应去而不去时,都对外宣称是得到了重华宫的命令,是太上皇命令他不必过宫问安全。

  这是即时性命令,是每次他都准备好了之后,才由重华宫临时传出的。所以,不是他不孝顺,不过看望老爹,而是老爹没兴致,不想见儿子。

  看似拙劣的谎言,偏偏无数次之后也没被拆穿。理由无他,仍然还是那个无解的症结——面子。赵眘太好面子了,他怎么能主动站出去向全世界拆穿自己儿子不孝的真实面目?

  那样,不仅是他儿子的耻辱,更是他的失败。

  养子不教父之过也,他这样一生追求伟光正高大全的伟大形象,怎么会教养出这样一个混账忤逆不知所谓的儿子?

  那会让金国的女真人都笑话的!

  于是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默默地承受住这种始料不及更无法理解的操蛋现实,用无声来替儿子圆谎,把这事遮住了。

  可是外界仍然渐渐地传开了,他的儿子、南宋帝国的第三任皇帝,赵惇陛下的精神出了问题,似乎是成了精神病了。

  这只能怪赵惇的精神病症状比较另类,属于外露型的。如果他像北宋时真宗末年、仁宗某一阶段时那样,尽管有各种反常,但深藏不露彻底沉默不语,外人还是很不好下定论,可他

  请收藏:https://m.hb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