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火_南宋第一密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临安城发生这么大的事,临安府和皇城司都会派人调查。谢玉轩让柳清风再去调查,除了想拿到第一手资料外,也是想检验一下柳清风这些人的实战水平。在给西夏地队首领李潇建上课时,柳清风也一直在旁听。李潇建离开临安后,谢玉轩又把一些没有传授给李潇建的特工技能,全部教给了柳清风。谢玉轩说的都是理论,虽然都是被证实是正确的,可还是需要实践。第二天早上,谢玉轩去春风楼用早点时,柳清风就来报告了。“昨晚的火势是从粮料院后面一刘姓家里开始,延烧到粮料院、右丞相府、尚书省。后军发现后,连忙出动,子夜前已经扑灭。然而,丑时后,火势突然加大,中书省、枢密院、左右司谏院、尚书六部也接连失火,目前已经烧到清平山、万松岭一带,估计还得烧几天。”“什么?后半夜又起火了?确定先是从粮料院后面起的火吗?”柳清风说道:“对,刘庆家,半夜醉登厕所,把灯笼挂在壁上,引起火灾。”谢玉轩奇怪地问:“为何已经扑灭的火,又怎会死灰复燃呢?”如果只是家里失火,倒也正常。毕竟临安居民密集,炉灶连绵,高宗南渡之后,不但北方的官僚贵族、大贾富商,纷纷迁居杭城,而且民之从者归如市,临安人口迅猛增加。尤其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之后,京都形势稳定,外地流民纷纷迁来临安定居,仅仅是市区人口,就已经逼近百万。临安户口浩敏,住房紧密,民间燃料主要是柴炭,一不小心,就会遗漏失火。另外,前面也说过,临安的房屋建筑,多以竹木为主,屋顶也不用瓦片,而是用茅草、竹席覆盖,四周围墙,只用芦苇隔断,涂上泥,刷以石灰水,一旦失火,极易蔓延,一发而不可收拾。当然,临安府也仿照汴京旧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在临安城内东、南、西、北、上、中、下隅及各城门附近,都设有防火隅屋及望火楼,如遇火警,白天以旗帜为信号,夜里则易灯示警。每隅配置兵卒102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防隅军。按说,这比北宋时东京的军巡铺数量更多,参与扑火的军卒也更多。可临安比汴京街巷狭窄,住宅不知道要密集多少倍,临安可谓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很多时候,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燃烧,灭火人员只能以抢救人口,搬运物资为主,对于灭火工作比较消极。昨晚谢玉轩已经发现失火,他带着肖梓颜过去,原本也是想救火的,可是看到后军的军卒都出来灭火,就没有去帮忙。柳清风说道:“或者是半夜起了风吧。”昨晚半夜确实起了风,一旦起风,火借风势,原本已经熄灭的大火,突然就重新燃起

  请收藏:https://m.hb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