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3章 用你的钱办你的事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秦末之世”而是“战国之世”。

  谯周对这两种世界架构的认定区别,就在于秦末之世是“天下所有政权都草创未久、谁都没建立起权威,所以天下人心归附的变化很容易”,刘邦面对的不是统一的项羽,而仅仅是根基不稳的关中三王,一击得手就有了。

  而战国之世则是“天下各国立国已久,天下百姓也都习惯了归属于自己的君主”,就像诸葛亮后面几次北伐时,面对的都是稳定存在的、整合了整个北方的魏国,所以不行。

  事实上这一点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当初他最理想主义的北伐方略,就是要先有“待天下有变”这个先决条件,然后再出师。比如你得等到北朝刚死了皇帝朝局不稳、或者是有司马叛魏、魏宗室反扑内战等等。

  连以刘禅的智商,后来给姜维的北伐诏书都写了“不要徒耗兵力,需待吴先举动”,可见刘禅都知道不能单挑稳定状态的魏,一定要等到“有变”。

  只是到了实际执行层面,诸葛第一次北伐大好机会却没成功,而后面几次已经没有了突然性和“天下有变”的条件,但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寿命不久等不得了,才强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但李素今天要是能让刘备入川,将来北伐时的根本设定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李素有把握让刘备得到一个“秦末之世”的天下格局,而非“战国之世”。

  他提前了三十年北伐,要面对的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稳固北方,而是董卓,甚至再苟一点可以只面对李傕郭汜。李傕郭汜这两人历史上还有内讧的可能性。

  在这种天下人还习惯了汉的统治、任何军阀都没建立起超过两代人的稳固人心的情况下,可不就是“秦末之世”么!

  想明白这两点后,李素在心中暗忖总结:“所以,自闭保住辽东不是问题,将来的北伐也不是问题。眼下就只剩最后一个去汉中的难题——

  夺取了益州之后,会不会跟历史上刘备夺刘璋时那样,落下‘夺同宗之基业’的骂名?会不会对刘备积累了半辈子的仁德形象和凝聚力感召力形成打击?”

  这也是不得不慎的。

  别看《三国演义》上把刘备夺刘璋后写得名望并无损害,可事实上按正史,当时益州甚至荆州的人心都是有些浮动的,读书人阶层的动摇尤其厉害。

  仁德人设如果崩塌,是一个很大的无形资产损失。

  但稍微想了一会儿之后,李素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能回避,回避的关键,就看到时候怎么操作朝廷了。

  只要最终告刘焉的状告得好,那刘备就是“奉天子明诏讨大逆僭越之臣刘焉”,这跟师出无名的“夺同宗之基业”,在大义名分上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这里也有一个操作的关键,那就是你这个天子明诏最好早点拿到。

  汉灵帝活

  请收藏:https://m.hb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